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登甲刚走下讲台,广东西屋康达空调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梁志平就迎上前去,请教几个技术问题。作为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获得者,王登甲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供暖领域研究,所在团队研发的太阳能安全集热、高效蓄热等专利技术有效克服了太阳能供暖系统“高原病”难题,技术成果在青藏高原地区落地转化应用,为当地企业新增年产值2000万元,惠及藏牧民50余万人,切实改善了当地民生。
对王登甲的研究成果,梁志平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希望这些技术能帮助企业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驱动的热泵空调产品研发,提升产品在低气压缺氧、强紫外线等高原极端恶劣环境中实现高效节能、安全可靠。“参加此次洽谈会,除了链接到一些优秀的科研资源,也希望能帮助企业疏通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梁志平说。
8月16日,在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与高质量发展交流分享会暨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现场,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在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庆看来,学以致用、把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服务于社会生产。
(资料图)
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揭晓分享会上,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为热议的话题。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应该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高庆说。
“你的研究要么‘顶天’,要么‘立地’,中间没有出路。”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获得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辉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他把科学研究形象地分成两类:很多研究面向的是解决国际上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是“顶天”的工作;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是‘立地’的研究,“这种研究最终要走向成果转化,不然很难产生价值。”他说。
实际上,一项全新的技术,从最开始的基础理论突破到关键技术研发,再到最后的产业应用示范,实现成果转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从0到1的创新,再从1到100的转化推广,需要非常全面的能力。”高庆说。
“科学家做的更多是面对科研任务,把具体的工程问题抽象成科学问题,然后加以解决。要把科研样机变成一个产品,去市场上进行销售产生效益,有很长的路要走。”2022年“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获得者、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药晓江对此深有感触。
今年年初,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技术(“璇玑”)技术成功突破1000口井作业、100万米钻井总进尺,标志着我国高端油气钻井技术实现里程碑跨越。“璇玑”可以精准控制地下几千米岩层中的钻头“瞄着”油气去,“看着”边界钻。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数年。“技术研发时要尽快出样机、去试,但技术出来要生产时,就要考虑工艺过程是不是适合批量生产、成本能否控制,需要进行大量的迭代升级和优化改进以完成产品定型。”药晓江说,为此需要寻找可靠的生产加工方进行合作。
历经两年的合作筛选,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实力获得了认可,双方参与合资的中海万泰成为中国海油旗下第一家从事高端石油勘探开发装备制造产业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承担起“璇玑”系统关键零部件的全工序自主加工。去年,他们攻克了“枪钻”等关键加工技术难题,实现了“璇玑”系统的规模化制造。
今年上半年,高庆参与某地一个服务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推广项目,发现并不顺利。一些企业主告诉他,商场如战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压力很大,高投入的科技企业只能是很小一部分,“对于一些面临生存挑战的民营企业,追求短期利润、不去想长远的事情,成了当下的选择”。
王登甲目睹过一些企业家在技术成果转化上急功近利,不考虑技术的层次和成熟度,急于推进转化合作,不等技术成熟就转化到市场,出现很多粗糙的项目。“有的企业就有长远谋划,把现在的科研转化立足于3年后,建立起长效机制。”
企业家与科学家之间的鸿沟,有时要靠政府提供服务来弥合。
近年来,南海科技局建立线上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实现区内创新平台科技资源整合和企业技术需求发布,向南海区纺织行业协会、铝型材行业协会等15家协会进行平台推广及技术经理人培训,累计组织举办技术对接交流活动79场,收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累计185项,促成实际合作案例20项,合同金额超过700万元。
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获得者、广东奥素液芯微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汉彬近年来投身科技成果转化,他希望将消费电子的薄膜电子器件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实现微纳米级生物样本的自动化操控,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发。
他将公司总部落户南海,以此来解决他眼中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瓶颈”。马汉彬认为,“看一个地方政府是否真正支持科学家创业、支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要看其是否有比较远大的目标和规划,而非眼前的经济效益,如此才能让这样的项目真正推动起来,产生正向反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